文章摘要: 我國烹飪技術肇始于新石器時代。這個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我國烹飪技術肇始于新石器時代。這個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時期,烹調原料顯著增加,又革新炊飲器皿,使菜品質量得到提高,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
周代八珍推出后,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時期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瓊林八珍、如意八珍等,都由此而來。
從春秋戰國開始,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各個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統一局面長,分裂時間短,政局較穩定,經濟發展快,飲食中的烹飪技藝成績斐然。
至明清時期,烹飪迅猛發展,宮廷菜和官府菜大盛。以清代“滿漢全席”為標志的超級大宴活躍在南北,我國烹飪技術達到了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
滿漢全席是我國最著名、規模大的古典宴席,主要由滿族燒烤、茶點和漢族經典菜肴組成,菜品達100道以上。如果按照每天三餐進餐,通常要三天才能吃一遍。
再加上奢華的制作原料、精湛的烹飪技藝、開席時宏大的場面及隆重的禮儀,使滿漢全席成為我國古典宴席之冠。滿漢全席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鮮明的文化特征,不僅賦予滿漢全席一種獨特的魅力,更使滿漢全席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瑰寶。說到烹飪就不能不說說廚師,因為廚師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制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