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蠣餅是一種福建漢族風味美食,流行于福建福州、莆仙及寧德一帶。海蠣餅是用米粉(漿)、黃豆粉(漿)為原料,屬于油炸類小吃。口感酥脆可口,形似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餡鮮,可單獨當零食吃。
福州民間傳說在清初福州有一位年輕人,繼承父業在鬧市設攤賣早點,他雖然勤勞,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親。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成家立業,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白發老人對他說:“你的后運好!”他急問:“好運向何處求?”老人不答不理,飄然而去,他追趕不上,這時只見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閃閃,他看了出神,接著月亮下沉,黃色的太陽,從東邊升起,霞光萬道.醒來卻是一場夢.后來,他從夢中悟出了奧妙,就用米、豆為原料磨成漿,把似明月般的海蠣餅放在油中炸。餅在油中翻滾,似在彩云之間,熊熊火焰猶似霞光萬丈;海蠣餅熟時呈金黃,好比金黃色太陽、這就是由月亮到太陽的海蠣餅制作來歷。開市之時,顧客嘗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興隆,發家致富。后人爭相仿效,一直流傳至今。
海蠣餅以沿海所產海鮮海蠣為主要原料,味道鮮美。各地做法不同。福州人大多把蠣餅當做早點下粥小菜。外焦內嫩的蠣餅,再叫上一碗鼎邊糊(鍋邊糊),口口滑軟,令人百吃不厭。海蠣餅用料講究,將浸泡后的大米、黃豆磨成漿,主料是一定要用海蠣的。將稀稠得當的米漿,舀到特制的長鐵篦上,在其中放用豬瘦肉、芹菜等調好的餡,外加一只牡蠣,再澆些米漿,把它蓋滿封密,然后放入油鍋中炸,直到兩面焦黃,即可撈起。因為加了海蠣,所以出鍋的蠣餅鮮香撲鼻、外酥內嫩、油而不膩。
原料:米粉、黃豆粉,拌以蔥、包菜、紫菜、肉、海蠣、五香、胡椒、味精等。油炸時先把米漿放人模具凹瓢,中夾以內餡及海蠣。
具體步驟如下:
1、把炸海蠣餅模具洗干凈備用。
2、先米粉,黃豆粉,加水混合為米漿備用,另將包菜、紫菜、肉、蔥等加鹽,雞精,五香粉,醬油,進行攪拌腌制備用。
3、然后燒熱鍋,倒入油,燒到七層熱;把模具放進油鍋燒熱下(防止海蠣餅粘在模具上);取出舀一小勺米漿,平鋪模具底部,并放上腌過蔬菜餡料及再加上海蠣,然后稍微壓下、
4、然后再舀一點米漿蓋住餡料后撒上花生米即可。
5、放入油鍋,中小火油炸(油一定要冒過海蠣餅);炸一二分鐘的時候,待一面鼓起了,海蠣餅自然就脫模了,然后翻面炸,至兩面金黃就可撈起瀝油,可以重復進行炸制海蠣餅。(做法3~做法5)
6、海蠣餅油炸中要不時用笊籬翻動一下,防止粘鍋焦了;海蠣餅炸至金黃色,即可撈起濾油,待稍涼即可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