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中國人素來重視“進補”,而雞湯、骨頭湯就是國人最推崇的“補湯”。人們習慣長時間的煲湯,認為熬的時間越久,湯越有營養,越能達到“補”的效果。事實真的如此嗎?
煲湯時間
中國人素來重視“進補”,而雞湯、骨頭湯就是國人最推崇的“補湯”。人們習慣長時間的煲湯,認為熬的時間越久,湯越有營養,越能達到“補”的效果。事實真的如此嗎?
煲湯時間越長越好嗎
煲湯當然不是時間越久越好。具體原因表現為:
1、長時間煲湯并不會使湯的營養有所增加,反而有的食物煲湯時間越長,蛋白質含量越低。
2、長時間加熱還會損失食物中的維生素,導致食物的營養價值呈現遞減。食物中的營養,一般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在烹飪過程中,時間越長,其溫度就會越高,氨基酸遭到破壞,營養反而降低。同時還會使菜肴失去應有的鮮味 , 維生素損失得越多,甚至消失殆盡。
3、時間過長也會增加湯中嘌呤的含量,進而增加痛風的風險。
煲湯時間,對湯中營養素的影響
熬骨頭湯一小時左右的濃度最為合適,這時骨頭中的蛋白質(其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已溶解到湯內,使熬出的骨頭湯味道鮮美。如果再長時間熬燉,骨頭湯中會溶解更多的油脂,喝多了會引起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等。
熬骨頭湯時若加入海鮮、菇類、動物內臟等,久燉后還會使嘌呤含量增高,喝下后對人體有害,為“痛風者”之大忌。
燉湯中加入綠色蔬菜,煮得太久會使蔬菜中營養素流失,而湯中鉀含量和草酸鹽都會增高,慢性腎病患者喝了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雞湯也一樣,其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多。即使只吃燉雞不吃雞皮,但皮脂早已溶入湯內,喝熬制較久的濃雞湯會攝入過多的動物脂肪,不僅增加胃腸負擔,導致消化道疾病,還會導致血脂升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及脂肪肝的形成。
煲湯時間,多久為好?
這個需要根據的材料和來定,如果大骨湯,牛筋湯之類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般2小時左右;高壓鍋就快了,最多半個小時。不過高壓鍋煲的湯味道要差挺多的。
煲湯時間在1.5~3小時之間比較適宜,能兼顧營養與口味;用高壓烹飪的話,可以縮短時間;蔬菜,尤其是葉菜類應最后再放。
最后,建議喝湯也要吃肉,要口味也要營養。愛喝湯,但又想要減肥的,飯前20分鐘喝點湯,控制總能量的同時,還可以抑制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