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風俗,首先要準備好粽子葉,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稱為粽葉。其次則是準備粽子里面的餡料,將餡料置于粽葉中,粽子則完成了。正常的粽葉應該是黃綠色略顯陳舊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風俗,首先要準備好粽子葉,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稱為粽葉。其次則是準備粽子里面的餡料,將餡料置于粽葉中,粽子則完成了。正常的粽葉應該是黃綠色略顯陳舊。包出的粽子有一種粽葉的香味而不是其他的怪味;如果煮完粽子之后,水是淡黃色,那說明這粽葉沒問題,否則,那粽子還是不要吃了。粽子不宜冷食,一定趁熱食。粽子的主料是糯米,支鏈淀粉含量高;糯米加熱后,支鏈淀粉會糊化,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冷卻,淀粉會老化回生,分子間凝固加強,不容易被消化。
粽子的熱量依其“大小”、“內容”不同有所差別,“肉粽”每個熱量約含450至600卡,臺式肉粽由385至671卡,平均495卡,而湖州粽則由400至520卡 ,平均459卡,肉粽的內容物當然也直接影響它的熱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叉燒肉當配料,所含熱量自然不同。
包粽子時,最好選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堿、少糖、多纖維)素材,增加粽子的纖維質,或將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纖維;
另制作豆沙粽時,建議以“植物油”取代豬油,可降低粽子的熱量。裸粽熱量較一般粽子少,每個熱量約含210至250大卡;堿粽也因體積小,相對熱量較小,熱量在未沾糖前約為100至120卡,沾糖后則含120至150大卡;“豆沙粽”每個熱量約含500至600卡,在粽子王國中,它的熱量可以數一數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較高外,豆沙粽多以豬油炒過,所以熱量增加很多。
注重高纖
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時間較長,胃腸排空需時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的癥狀,若主料能以部分的雜糧米、紅豆、薏仁、山藥、芋頭或紅薯取代,不僅可增加纖維質含量,減少腸胃負擔,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熱量
肉粽早已成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飽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雞肉、海鮮或魚肉取代。
營養成分的標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鈉含量,但消費者常誤以為營養標示上的數據就是一個粽子提供的熱量與營養素,正確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與一個粽子的實際重量去換算。因此,養成閱讀營養標示的習慣,購買符合個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讓這個端午節既美味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