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凡是被中國人認為是好吃的魚,幾乎都是多刺的。道理很簡單,多刺的魚,肉質總是格外地細嫩。鰣魚多刺讓人又恨又愛。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鯽魚 魚刺:秦始皇“遇刺” 這里是“刺
凡是被中國人認為是好吃的魚,幾乎都是多刺的。道理很簡單,多刺的魚,肉質總是格外地細嫩。鰣魚多刺讓人又恨又愛。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鯽魚
魚刺:秦始皇“遇刺”
這里是“刺秦”的另一個版本:秦始皇喜歡吃魚,同時又常常因魚刺而郁悶,凡食魚而“遇刺”,定然要取那烹魚人的姓命。(司馬遷援引尉繚的說法:“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這里的所謂“豺聲”,據現代醫學推測,很可能是患支氣管炎一類的呼吸系統疾病所致,也可能是被魚刺刺成那樣的)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鱖魚
魚丸:“皇統天疆鳳珠汆”
所以宮中的廚子無不因此而聞風喪膽。一日,適逢姓廚師當值烹魚,心驚肉跳之際,下意識地以刀背拍擊案上之魚,傳膳聲中,不覺已將魚段拍成魚茸,魚刺卻奇跡般地被剔除在外。任師傅遂將魚茸一團團擠入豹胎湯,湯既滾,魚丸即成。秦皇食之大喜,當場命名為“皇統天疆鳳珠汆”。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嘎魚
粗人遇刺,火冒三丈
贏政既是個“暴人”,又是個如假包換的老粗,當然無法體會魚刺的奧妙,實際上,我猜測他還很有可能把魚刺也視同為他的政治反對力量之一員。粗人遇刺,總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粗而有權者,就會像贏政那樣以最暴力的形式遷怒于廚師。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鱸魚
雅人遇刺,人生三恨
那么,知識份子又是如對待魚刺的呢?知識分子者,雅人也,雅人也是人,咽喉一旦為魚刺所鯁,雅人的郁悶往往勝于粗人。區別只是在于他們的表達方式。雅人遇刺,火也是火的,只是這火乃是一種文火,而且也不是明火,這樣的火,用金圣嘆的話來說,就叫做“恨”,金圣嘆總結的“人生三恨”為:“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梭魚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
“恨”是一種復雜的情感,至少比“怒”要復雜得多,而且還有一點女性化的色彩。如果說“怒”的反面就是“喜”,那么“恨”的對應便是“愛”。“喜”與“愛”的差別,至少不應該低于“魚刺”和“魚翅”。這么說罷,對魚刺之“恨”完全是基于對魚肉之愛,愛之深,恨之切。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帶魚
刺至多,味至鮮
事實上,世上凡是好吃─準確地說,凡是被中國人認為是好吃的魚,幾乎都是多刺的。道理很簡單,多刺的魚,肉質總是格外地細嫩,尤如那多慮之人的心思,往往也縝密得匪夷所思。
多刺而美味之魚,比如江南的鰣魚、刀魚、河鯽魚,又比如珠江三角洲的邊魚,等等。不過其中刺最多,味道至為鮮美的,則以鰣魚和刀魚并列榜首。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鳘魚
“一恨鰣魚多刺”
鰣魚之鮮美不僅在鱗,而且是一直鮮到骨子里去的,也就是說,鰣魚的每一根刺都值得用心細吮。在這個意義上,鰣魚Fans們的心里與其說恨其刺多,不如說是恨其刺少。金圣嘆將“鰣魚多刺”列為“人生三恨”之首恨,足見那一個“恨”字底下蘊藉的的情感有多么地錯綜復雜。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多寶魚
刀魚:刺多莫問出處
與鰣魚相比,刀魚身上的刺既細且密。真想不通這些刺究竟是從那里來的,如果諸葛亮向曹操借用的不是箭而是魚刺,刀魚就是草船。就連袁枚也不得不在《隨園食單》里特別交代了“刀魚除刺之法”:刀魚用蜜酒釀、清醬放盤中,如鰣魚法蒸之最佳。不必加水。如嫌刺多,則將極快刀刮取魚片,用鉗抽去其刺。用火腿湯、雞湯、筍湯煨之,鮮妙絕倫。金陵人畏其多刺,竟油炙極枯,然后煎之。諺曰: “駝背夾直,其人不活。此之謂也。或用快刀將魚背斜切之,使碎骨盡斷,再下鍋煎黃,加作料,臨食時竟不知有骨:蕪湖陶大太法也。”
其實,刀魚的刺在清明節前尚未長硬,或曰骨質疏松(說不定是因為補鈣不足之故),蒸過之后,“熱刺”們更是柔軟如棉,竟似與魚肉融為一體,但吃無妨。
愛魚之深,恨"刺"之切:鮭魚
老外吃魚,“不應有恨”
在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的中國人看來,老外愛吃的鱈魚、鮪魚、旗魚以及箬鰨魚或鮭魚之類皆屬于“粗魚”,無刺或者少刺乃是構成其“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粗人”,腦袋里往往要比別人少一根筋。被西人在“不應有恨”的指導思想下處理過的魚,刺是沒有了,但是吃到中國人嘴里的那一番惆悵乃至沮喪,可以相提并論者,算下來也只有香飄四季的海棠以及《紅樓夢》后四十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