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點走南闖北,在一代代老師的手里經歷了揉、搓、捏、搟等傳統手藝,無論小巷的路邊攤,還是商場的門店,或是每一個普通的家庭里,處處都有它的身影。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面點更是不分南北,以其豐富的種類、超強的飽腹感滿足了14億人對于吃的不同口味,酸甜苦辣都在早晨起床后的一份面點早晨里,讓上班族、學生、老人、小孩都得到新的一天應有的滿足。
在國內,提起面點眾人首先想到的是類似包子饅頭、面條、餃子等中式面點。中式面點是我國烹飪主要組成部分,地位不亞于被世人廣為流傳的八大菜系,以其歷史悠久、制作精致、品類豐富、風味多樣著稱于世。從廣義上說,面點分為中式面點和西式面點,中式面點在我國歷史悠久,占據了市場份額大;西式面點在國內起步晚,但隨著國內家庭經濟水平變高,農村的鄉鎮上也出現了它的身影。無論是中式面點還是西式面點,盡管制作手法不一樣,取材不一樣,口味偏好不一樣,只要味道獨到就能獲得片區的“面點市場”。
曾有面點界知名專家做了面點市場調研,將市場上從事面點行業的商家劃分了年收入等級,一共四檔:年收入達50W以上為檔,所占比例約6%左右;年收入20-50W為第二檔,占比例約27%左右;年收入5-20W為第三檔,占比例約41%左右;年收入5W以下為第四檔,占比例約在26%左右。數據顯示,年收入在5w——50w的比例十分高,這類創業店都有幾個共性:產品種類豐富、口味獨特、新品種豐富、食品安全意識強。
蘭州的拉面刀削面、武漢的熱干面、重慶的小面和酸辣粉、北京炸醬面、河南燴面、陜西臊子面、襄陽牛肉面等面條在一般的早餐店里已屬常見;包子、饅頭、花卷、油條、麻什、燒餅、餃子、包子、涼皮、餛飩等面點也不分南北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曾經只靠買的美食,現在已經人人可以學著做了,自媒體興起帶動了一系列美食快速發展,花樣做面點,面點界神秘的面紗也就此揭開。
別看面點的食材都大同小異——原料以糧食為主,輔料種類包括肉禽水產、蔬菜、果肉等,但用不同的做法就會有不一般的味道。蒸、煮、烙、煎、烤、炸、燜是面點熟制的常見手法,又因地域口味的原因,用一樣手法做出來的面點都會有些不一樣的味道——每種味道都是令人魂牽夢縈的家鄉之味。
以故鄉之味謀生的面點創業者不斷開發市場,掘金的同時也加快了面點的現代化進程。曾經“教會徒弟,累死師傅”的陋習在現代機械化發展中逐步褪去,人們也不僅僅只是看面點是否好吃、是否飽腹,面點的精美與營養也越來越受重視。盡管如此,對于創業者而言,開店需要面對的面點行業壁壘依舊難以突破:
1、充分利用面點原料。我國食物種類豐富,在遵循各個食材營養的基礎上,較大化將原料變成色香味的美味面點需要不斷創新與發掘。比如玉米、黑豆、黑米、小麥雜糧等,面點制作是否能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開疆辟土,用食材尋求別樣做法,用口味致勝。
2、面點形色的創新。眾所周知,我國面食歷史悠久,大部分面食創業者首先想到的是“傳承”而非“創新”,單從面點的形狀上來說,還停留在花、鳥、動物等形狀上,隨著西點在國內的引入,面點與西點瓜分了面食的天下,新一代中式面點創業者們也開始在中西面點的邊界尋求突破點,用創新形與色來抓住食客的胃。
3、水果的合理利用。水果與面食的搭配常見于西點中,中式面點如中國菜一樣,就算食用的口味上有甜味、酸味,但調制這兩種味道的并非水果,而是家常調味料。水果的品種多、營養豐富、酸甜適宜,備受老女老幼喜愛,把水果在飲食的輔助作用加以運動到面點上,融合營養和美味也許能開辟另類中式面點的新天地。
面點,在漫長的歲月中,在一代又一代辛勤勞作的手藝人摸索于創新下,來自天南地北的面點奇葩終于盛放在祖國大地的各個版圖上,享譽盛名的面點甚至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用中國的傳承養活了一大批務工者。無論你是路過殘舊的老街、繁華的商業街,還是在異國處處是他鄉美食的地方,你總能看到有一家面點店正把經典的中國味道延續。在時間的巨輪中,面點師傅們繼續用指尖藝術探索面點帶來的美味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