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幸福,就是回家吃飯,”在外學習工作了一天,又累又餓,回家能聞到飯菜香,心里就會踏實溫暖。在家吃飯,對國人來說不僅代表健康、安全,更是一天中最美好、輕松的時刻。但是,烹飪也是
“幸福,就是回家吃飯,”在外學習工作了一天,又累又餓,回家能聞到飯菜香,心里就會踏實溫暖。在家吃飯,對國人來說不僅代表健康、安全,更是一天中最美好、輕松的時刻。但是,烹飪也是一門學問,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普通的烹飪習慣會影響食物營養,甚至損害健康。下面這幾種常見做菜方式就可能會讓全家陷入健康危機,如果你家也有這些習慣,趕緊改掉吧。
1、生、熟食共用一個砧板
很多家庭切生食和熟食的砧板都沒有分開,這種做法很容易感染寄生蟲。生的畜禽肉、海鮮水產等食物中可能帶有病原體,如沙門氏菌、諾如病毒、副溶血弧菌、寄生蟲等,切割時,這些病原體殘留在砧板上。如果又用此砧板切熟食,病原體就會污染熟食,從而被帶入人體。所以,家里最好備兩塊砧板和兩套刀具,生、熟食分開使用。另外,使用后的砧板要清洗干凈并晾干,否則容易滋生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1類致癌物。
2、沒有定期更換筷子
筷子使用時間越長,細菌數量越高,同樣也會滋生黃曲霉毒素。理論上,竹制、木制筷子使用時間別超過6個月,變色、有斑點的筷子要立即更換。
3、油冒煙了才下菜
許多人烹飪有一個壞習慣,一定要等到油開始冒煙了才把菜放進去。大部分烹調油高溫加熱會使其中有益健康的成分被分解,還會產生有害健康的物質,如苯并芘。
4、高溫炒菜、翻炒時間長
研究發現,炒菜時溫度越高、時間越長,產生的有毒和致癌物也就越多。過度烹飪還會讓食物中的營養所剩無幾。一般來說,蔬菜在60℃-80℃時候烹飪營養最佳,肉類食品在70℃~75℃時最為鮮美香嫩,但是大塊的肉食要加熱到82度才會熟透。
5、炒菜后不刷鍋接著炒
很多人做菜時為節省時間和省事,炒完菜后看鍋不太臟就不刷了接著炒下一道菜。然而,看似干凈的鍋表面覆著油脂和食物殘渣,再次高溫加熱會增加有害物質的產生,存在致癌隱患。
6、煎炸油反復使用
煎炸使用過的油舍不得扔掉,繼續用來炒菜或油炸,其實這種做法雖然秉承了節約的作風,卻會對健康造成傷害。油脂反復高溫加熱會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不僅降低油品,還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油脂氧化產物。
7、做菜太咸
國人的食鹽攝入量達到10.5g/天,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5g/天。長期高鹽飲食不止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對胃粘膜也會造成傷害,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
8、青睞土榨油
有些人喜歡土榨油,但這種油中可能含有很多雜質,很容易造成安全隱患,甚至可能含有毒性極強的致癌物—黃曲霉毒素。我國標準規定,未經精煉的植物原油不能直接食用,只能作為成品油原料。
9、愛吃煎炸食品
高碳水化合物食物、蔬菜、肉類在煎烤、油炸(溫度通常超過 120℃)過程容易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經常食用不僅影響消化,還會增加患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