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春節期間最其樂融融的莫過于吃年夜飯啦,山上跑的、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平時想吃又吃不到的過年都有!
今天小編要帶著你們縱橫福建,看看當地人過年都吃什么!
佛跳墻
“
春節期間最其樂融融的莫過于吃年夜飯啦,山上跑的、天上飛的、水里游的...平時想吃又吃不到的過年都有!
今天小編要帶著你們縱橫福建,看看當地人過年都吃什么!
佛跳墻
“佛跳墻”作為國宴名菜,究竟有多奢侈,看完就知道了!佛跳墻,又名福壽全,它是福建的地方特色名吃,當然也是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哦!
魚翅、鮑魚、刺參、魚肚,雞、鴨、羊肘、豬蹄尖兒、鴨胗、冬筍、火腿、蹄筋兒、花臉菇、豬肚、干貝、骨頭湯等,外加蔥、姜、陳皮、桂皮……山珍海味、飛禽走獸全齊了。而奇特的是,幾十種原料、配料共煨于紹興花雕酒壇中,既有共同的味道,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太平燕、春卷、芋泥
在福州年夜飯里,有幾道菜是更是必不可少的,“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這說的就是“太平燕”。據傳,明嘉靖年間,閩北山區與江西接壤的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吃膩了山珍海味,家中廚師便創了一道新點心,將豬肉泥摻些番薯粉,搟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煮熟后配以高湯。后來,這手藝逐漸傳開并流入福州,成了福州家喻戶曉的“太平燕”
寧化魚生、紅菇燉雞湯、八寶飯、板鴨
三明是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各地人齊聚這片沃土,所以過年的習俗也是五花八門,精彩紛呈。
寧化魚生
日本有爽口的“生魚片”,三明有美味的“魚生”,用的只是普通的草魚,但美味不遜色昂貴的三文魚。魚生又名生魚片,是寧化傳統名菜,橫切成薄片,灑上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鮮脆爽,是很好的下酒名菜。
漳州:韭菜、金丸
在漳州,春節吃韭菜可是有著好兆頭的,韭菜指的是“韭菜春”,寓意著長久幸福。小時候總是聽大人說“吃金丸、中狀元”,金丸也就是年糕的一種,是面、雞蛋、三層肉等等蒸出來的,光想想就知道特別美味。
火鍋、血蚶、旺螺
在廈門,除夕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許多閩南人大都愛吃火鍋,“圍爐”合家歡。由于火鍋熱氣騰騰,食品翻滾不停,不斷續湯,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燒越旺”。廈門人特別重視海鮮,(如鰱魚“年年有余”)、蠔仔、紅蝦、珠蚶、旺螺、海帶和發菜豆腐(“發財多福”)等,近年來又有啤酒火鍋、豆腐火鍋、丸子火鍋、什錦火鍋等應市。
血蚶是廈門的年夜飯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事實上,吃血蚶與中國古代的貨幣有關系。古代的時候,貝殼就是貨幣,就是錢的象征,廈門人將血蚶作為年夜飯席上的一道必備菜肴,正是因為這個象征意義。
莆田:燜豆腐、鹵面
莆田人年夜飯上的開席第一道菜就是燜豆腐,更多人是做紅菇燜豆腐,寓意著紅紅火火,是開年的好兆頭。莆田鹵面相當出名,在街頭的小吃店里經常會看到,所以在莆田的年夜飯里也會出現鹵面,象征著吃的人可以長命百歲。
南平:熏鵝、冬筍
熏鵝以武夷山的嵐谷熏鵝最為出名,入口香辣的同時還伴隨著酒香,暖意都席卷了全身。冬筍算是南平地區的特產,幾乎家家戶戶的桌上都有,清炒、做湯…每種做法都好吃。
海蠣、火鍋
海蠣于泉州人來講,就像東北人飯桌上的酸菜,四川人飯桌上的辣子,普通,日常,卻不可缺少。閩南人過年,有“圍爐”的習俗,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吃火鍋。現在經濟條件好了,火鍋食材也五花八門,雞鴨魚肉都可下鍋。但無論花樣有多少,海蠣一定是不可缺少的一樣食材——海蠣干可以用來煮鍋底,入味提鮮;鮮海蠣則直接下鍋,由于海蠣富含鋅,有“海中牛奶”之稱,煮過之后,火鍋湯變得白嫩鮮香,還帶著一絲微微的甜味,是當地婦女坐月子的必備補品。
龍巖:米凍、白斬雞、靈芝雞湯
龍巖人過年桌上肯定是有雞肉的,有的是白斬雞,有的是靈芝雞湯。還有道不可少的美食就是米凍,寓意著“凍凍喜”。
燜豆腐,莆田鹵面,興化炒米粉
在莆田,春節最不能缺少的是燜豆腐,這是年夜飯開席的第一道菜。豆腐營養豐富,莆田人愛吃燜豆腐,特別是離鄉的游子,回鄉時對這道莆田特色美食更是情有獨鐘。
做燜豆腐,要先將鹽鹵豆腐捏成豆腐泥。其配料:素料主要是包菜、芹菜、香菇、筍(冬筍或萼筍)、蔥、芫荽、胡蘿卜等,要切細,以及適量植物油、醬油、精鹽、味精和碾碎的炸花生等。葷料來源較廣,如瘦豬肉、干蝦肉、蟶、海蠣、干貝等。
寧德:鰻魚燉鱉、地瓜扣
寧德有山有海,自然年夜飯上少不了山珍海味。比如鰻魚燉鱉這樣的海味珍品,就彰顯著家族的財氣。年夜飯桌上還有當地的特色菜地瓜扣,有些類似于地瓜粉,然后和其他輔料一起炒,意味著“長長久久、長命百歲”。
糯米紅酒、冬筍、野菌
南平一桌年夜飯,一般有16道或18道菜,這是根據閩北人的習慣而設,“16”意指“要順”,“18”就是“要發”。十幾道菜式中,年糕、太平燕、湯圓、魚等這些好彩頭的傳統菜肴不可或缺。此外,更為特別的是,在閩北農家,每年都會自家釀糯米紅酒,且山鄉特色更為明顯:冬筍、野菌、泥鰍、野菜煲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